•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 主任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 支撑系统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科研动态
    • 精选论文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传媒扫描
    • 合作交流
  • 其他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招聘启事
    • 联系我们
  • 专栏
    • 学术期刊
    •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 文献资源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专题
    • “黑土良仓”科技会战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 二十大学习
    • 建党百年
    • 抗击新冠病毒
    •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60周年所庆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十九大专题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
    • 热烈庆祝东北地理所成立50周年
    • 自力更生?抗震救灾
    • 创建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研究所宣传专栏
    • 创先争优
    • 一三五专栏
    • 东北地区抗洪救灾专题数据集
    • 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活动
    • 深切缅怀刘兴土院士
  •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 综合管理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东北地理所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东北地理所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现拥有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李向楠

        副所长、农业技术中心主任

      • 刘俊杰

        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 邹文秀

        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主任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简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农业技术中心)前身为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我们希望与长期以来关注...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支撑系统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黑龙江省呼玛寒温带植物种质资源保育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农业技术中心现有各类职工130余人,6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包括国家杰青1人、中国科学院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博士后
  • 科研成果
    • 概要
      农业技术中心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形成了基于地表系统过程的农业生态学自主创新体系。在大豆分子育种方面,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 ,揭示大豆光周期反应的本质,阐明了大豆适应高纬度与低纬度的不同分子机理。发表SCI学术论文337篇,发表CSCD学术论文456篇,其中在Science 、 Nature Genetics 、 PNAS 、 Plant Cell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粮食需求解决途径与挑战、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研究、水稻抽穗期和抗逆基因功能解析等成果。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农业技术中心举办“认知黑土、爱护生物、守护大粮仓”科普宣传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东北地理所开展公众科学日“走进实验室”科普主题活动
      • 东北地理所科研人员为长春市中小学生做科普报告
      • 东北地理所举办“地球一小时”科普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 【科普中国】守护中国大粮仓:科学用养黑土地是关键
      • 【科学大院】黑土保卫战: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 【科学大院】要唠生物多样性,土壤可就不困了啊
      • 甲虫的硬壳是怎么来的?
      • 【中科院之声】森林健康可评估 多源遥感显神通
      科普图片/视频
      • 一粟一天堂
      • 一花一世界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信息公开工作2023年度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信息公开工作2022年度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 综合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科学传播

      • 科普资源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 主任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 支撑系统
      • 服务中心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新晚报】26年,从8到1626,它们见证了冰城的生态跃迁……

来源:

来源:   |  发布时间:2024-04-12   |  【 大  中  小 】

春水涌动,归鸟啼鸣。从3月中旬开始,作为忠实的“鸳鸯粉”,车春虎觉得自己的生活又充实了起来,每天在兆麟公园里巡视,在鸳鸯湖畔记录投喂,每多一只北归的鸳鸯飞回,都会让他兴奋不已。

这是他个人第11年守护的开始,也是哈尔滨人第二十六载守望的开端。从8只到1626只,这群在哈尔滨繁衍生息的野生鸳鸯在世人的眼中早已入了“哈籍”。26年来,野生鸳鸯和冰城哈尔滨的长情恋歌不断奏响,“本地人”见证了这群“本地鸟”的壮大,而它们也见证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生态跃迁。

 


1999年6月21日,是很多哈尔滨“鸳鸯粉”记忆深刻的日子,就在这一天,8只本该栖息在河谷溪畔的野生鸳鸯突然飞到兆麟公园人工湖“作客”,它们的出现很快吸引了全城的关注,大批市民跑到兆麟公园“打卡”只为一睹鸳鸯“芳容”。

随着关注度的提升,人们也给这8只意外来客起了个新名字——“哈籍鸳鸯”。但令大家遗憾的是,当年出生的7只小鸳鸯只存活下来4只。接下来的两年,“哈籍鸳鸯”们总会按时回到兆麟公园繁衍生息,“鸳鸯粉”和公园工作人员也不断想办法给它们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只希望能帮助它们扩大种群,但每年小鸳鸯的夭折率还是很高。到2002年,46只新生小鸳鸯全部存活,首次实现了野生鸳鸯在城市中心公园繁殖的零死亡率。

2008年,兆麟公园正式免费开放,游客数量爆增,为了让这群野生鸳鸯能继续安心地在这里繁育下一代,公园派出专职看护员,并在湖边修建了玻璃的鸳鸯繁育孵化基地,对受伤的小鸳鸯进行保护。

2012年,在市民建议下,公园为鸳鸯建了鸳鸯岛,人工湖改名鸳鸯湖,“哈籍鸳鸯”们不光有了“户籍”,还有了自己的“房产”。从2014年开始,兆麟公园“哈籍鸳鸯”春天北归的时间开始逐年提前,数量更是逐年增多。

截至2023年,共有1626只小鸳鸯在兆麟公园成功孵化,当年秋季从这里起飞南迁的野生鸳鸯更是超过了800只。

鸳鸯对哈尔滨信任度的不断提升,是公园工作人员倾情守护的结果,更是市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小鸳鸯们呵护备至的结果。从1999年发现野生鸳鸯,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加入到了守护队伍。2013年,摄影爱好者和热心市民还专门成立了保护鸳鸯的志愿者队伍,“鸳鸯粉”们用镜头记录鸳鸯成长的每个细节,也记录下了野生鸳鸯融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车春虎就是其中一名忠实的记录者和鸳鸯的守护者。每年3月至10月间,几乎每天留守在园区的他仔细地记录着鸳鸯交配、产卵、跳巢、进食等情况,一坚持就是11年。通过热心市民们筹集,再由车春虎投喂补给的食物仅去年就达1.3万公斤,东北林业大学野生鸟类专家曾给公园的小鸳鸯称过体重,发现兆麟公园的鸳鸯每只平均比在野外生长的鸳鸯重0.5斤左右。

随着“哈籍鸳鸯”的不断繁育,它们还成了专家们的研究对象。2015年至今,为了保证每一窝鸳鸯蛋都能成功孵化,东北林业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的野生鸟类专家每年都会为兆麟公园的野生鸳鸯定制人工鸟巢,为鸳鸯佩戴环志和卫星追踪器。

26年,孵化数量从0到1626只,从最初的好奇围观到守护每一颗待孵的鸳鸯卵,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有序救助以及科学适当的食物补给,“哈籍鸳鸯”教会哈尔滨人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成了一座城的牵挂。

兆麟公园名木古树成荫,小生态环境十分适合野生鸟类生活,或许这就是这些野生鸳鸯每年还巢的原因之一。

从2015年起,在专家们9年的追踪研究中,“哈籍鸳鸯”不但为人们拓展了认识城市与候鸟的新视野,更为我国候鸟迁徙研究“立了大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强告诉记者,2015年、2020年和2023年,研究人员通过鸟类卫星追踪器开展了哈籍鸳鸯追踪,基本上弄清楚了“哈籍鸳鸯”的迁徙停歇地、越冬地,主要为辽宁丹东河口湿地、江苏连云港、湖北十堰及安徽池州市等地区,通过卫星追踪返回数据能够了解哈籍鸳鸯迁徙过程中的飞行速度每小时85公里,高度约330米等相关信息。“哈籍鸳鸯”首次作为监测个体第一次勾勒出鸳鸯的迁徙路线,为全球8条野生鸟类迁徙路线中的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添加了有趣的细节,为野生鸟类跨省联合监测与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其栖息地环境生态保护,以及揭秘其迁徙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2016年“哈籍鸳鸯”成为中国科学院“水专项”关注物种之一,哈尔滨也成为中国科学院国内为数不多的市内水禽热点关注区之一,2015年到2023年间研究人员为野生鸳鸯佩戴了4次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制作的金属脚环,共佩戴119个个体。

同时,“哈籍鸳鸯”也为园林植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数据。研究人员利用显微分析法确定了兆麟公园哈籍鸳鸯对城市绿地植物的利用情况。野生鸳鸯共取食17科29种植物,鸳鸯繁殖前期,园内的榆树结出的榆钱为鸳鸯提供了春季难得的高蛋白食物,该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兆麟公园)为哈籍鸳鸯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野生动物生存,离不开人类的保护,更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生态考官之一,“哈籍鸳鸯”也见证了哈尔滨生态环境的跃迁。而绿色宜居的生态引擎,也将驱动着哈尔滨的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

王强表示,哈籍鸳鸯从一开始发现的8只到现在的新出生千余只,这表明野生鸳鸯正在逐渐的适应城市生境,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鸟类栖息地,导致鸟类栖息地出现破碎化、片段化现象,但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加强人与鸟类和谐共生的宣传,也能为城市野生鸟类提供新的生机。

根据他们的研究记录,目前,哈尔滨主城区多个地点发现有野生鸳鸯繁殖,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园、马家沟河沿岸(植物园—和兴路段)等区域,其中哈医大院里已经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监测到野生鸳鸯繁殖,研究人员通过鸳鸯佩戴卫星追踪器发现,哈医大院里的鸳鸯种群和兆麟公园的种群在夜栖地和活动范围上并没有重叠。兆麟公园鸳鸯繁殖种群在哈尔滨市主城区最大,但是随着其他地点出现繁殖种群,未来哈尔滨鸳鸯种群数量可能进一步扩大。

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哈市有约450余种陆生野生动物,其中包括345种鸟类、78种兽类、16种爬行类和11种两栖类。更令人欣喜的是,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梅花鹿等纷纷在这里“落户”繁衍。此外,还有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如白枕鹤、鸳鸯、小天鹅、马鹿等,以及40种黑龙江省级保护动物如普通夜鹰、短棘猬等生活在哈市。

野生动物种类的增多和种群的扩大,得益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市民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且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恢复及人类文化和情感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落籍”哈尔滨,与冰城人和谐相处、共同成长。

来源 |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骁 哈尔滨手机记者 尹昭华 车春虎  手机记者刘俊华  马晓彪  侯松涛 史敏捷  王波

编辑 | 李楠

审核丨张雷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黑ICP备05001953号-1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38号 邮编:150081
电话:+86 451 86601328 传真:+86 451 86603736 Email:igahrb@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