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晚报】26年,从8到1626,它们见证了冰城的生态跃迁……
春水涌动,归鸟啼鸣。从3月中旬开始,作为忠实的“鸳鸯粉”,车春虎觉得自己的生活又充实了起来,每天在兆麟公园里巡视,在鸳鸯湖畔记录投喂,每多一只北归的鸳鸯飞回,都会让他兴奋不已。
这是他个人第11年守护的开始,也是哈尔滨人第二十六载守望的开端。从8只到1626只,这群在哈尔滨繁衍生息的野生鸳鸯在世人的眼中早已入了“哈籍”。26年来,野生鸳鸯和冰城哈尔滨的长情恋歌不断奏响,“本地人”见证了这群“本地鸟”的壮大,而它们也见证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生态跃迁。
1999年6月21日,是很多哈尔滨“鸳鸯粉”记忆深刻的日子,就在这一天,8只本该栖息在河谷溪畔的野生鸳鸯突然飞到兆麟公园人工湖“作客”,它们的出现很快吸引了全城的关注,大批市民跑到兆麟公园“打卡”只为一睹鸳鸯“芳容”。
随着关注度的提升,人们也给这8只意外来客起了个新名字——“哈籍鸳鸯”。但令大家遗憾的是,当年出生的7只小鸳鸯只存活下来4只。接下来的两年,“哈籍鸳鸯”们总会按时回到兆麟公园繁衍生息,“鸳鸯粉”和公园工作人员也不断想办法给它们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只希望能帮助它们扩大种群,但每年小鸳鸯的夭折率还是很高。到2002年,46只新生小鸳鸯全部存活,首次实现了野生鸳鸯在城市中心公园繁殖的零死亡率。
2008年,兆麟公园正式免费开放,游客数量爆增,为了让这群野生鸳鸯能继续安心地在这里繁育下一代,公园派出专职看护员,并在湖边修建了玻璃的鸳鸯繁育孵化基地,对受伤的小鸳鸯进行保护。
2012年,在市民建议下,公园为鸳鸯建了鸳鸯岛,人工湖改名鸳鸯湖,“哈籍鸳鸯”们不光有了“户籍”,还有了自己的“房产”。从2014年开始,兆麟公园“哈籍鸳鸯”春天北归的时间开始逐年提前,数量更是逐年增多。
截至2023年,共有1626只小鸳鸯在兆麟公园成功孵化,当年秋季从这里起飞南迁的野生鸳鸯更是超过了800只。
鸳鸯对哈尔滨信任度的不断提升,是公园工作人员倾情守护的结果,更是市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小鸳鸯们呵护备至的结果。从1999年发现野生鸳鸯,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加入到了守护队伍。2013年,摄影爱好者和热心市民还专门成立了保护鸳鸯的志愿者队伍,“鸳鸯粉”们用镜头记录鸳鸯成长的每个细节,也记录下了野生鸳鸯融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车春虎就是其中一名忠实的记录者和鸳鸯的守护者。每年3月至10月间,几乎每天留守在园区的他仔细地记录着鸳鸯交配、产卵、跳巢、进食等情况,一坚持就是11年。通过热心市民们筹集,再由车春虎投喂补给的食物仅去年就达1.3万公斤,东北林业大学野生鸟类专家曾给公园的小鸳鸯称过体重,发现兆麟公园的鸳鸯每只平均比在野外生长的鸳鸯重0.5斤左右。
随着“哈籍鸳鸯”的不断繁育,它们还成了专家们的研究对象。2015年至今,为了保证每一窝鸳鸯蛋都能成功孵化,东北林业大学、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的野生鸟类专家每年都会为兆麟公园的野生鸳鸯定制人工鸟巢,为鸳鸯佩戴环志和卫星追踪器。
26年,孵化数量从0到1626只,从最初的好奇围观到守护每一颗待孵的鸳鸯卵,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有序救助以及科学适当的食物补给,“哈籍鸳鸯”教会哈尔滨人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成了一座城的牵挂。
兆麟公园名木古树成荫,小生态环境十分适合野生鸟类生活,或许这就是这些野生鸳鸯每年还巢的原因之一。
从2015年起,在专家们9年的追踪研究中,“哈籍鸳鸯”不但为人们拓展了认识城市与候鸟的新视野,更为我国候鸟迁徙研究“立了大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强告诉记者,2015年、2020年和2023年,研究人员通过鸟类卫星追踪器开展了哈籍鸳鸯追踪,基本上弄清楚了“哈籍鸳鸯”的迁徙停歇地、越冬地,主要为辽宁丹东河口湿地、江苏连云港、湖北十堰及安徽池州市等地区,通过卫星追踪返回数据能够了解哈籍鸳鸯迁徙过程中的飞行速度每小时85公里,高度约330米等相关信息。“哈籍鸳鸯”首次作为监测个体第一次勾勒出鸳鸯的迁徙路线,为全球8条野生鸟类迁徙路线中的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添加了有趣的细节,为野生鸟类跨省联合监测与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其栖息地环境生态保护,以及揭秘其迁徙规律有着重要意义。
2016年“哈籍鸳鸯”成为中国科学院“水专项”关注物种之一,哈尔滨也成为中国科学院国内为数不多的市内水禽热点关注区之一,2015年到2023年间研究人员为野生鸳鸯佩戴了4次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制作的金属脚环,共佩戴119个个体。
同时,“哈籍鸳鸯”也为园林植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数据。研究人员利用显微分析法确定了兆麟公园哈籍鸳鸯对城市绿地植物的利用情况。野生鸳鸯共取食17科29种植物,鸳鸯繁殖前期,园内的榆树结出的榆钱为鸳鸯提供了春季难得的高蛋白食物,该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兆麟公园)为哈籍鸳鸯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野生动物生存,离不开人类的保护,更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生态考官之一,“哈籍鸳鸯”也见证了哈尔滨生态环境的跃迁。而绿色宜居的生态引擎,也将驱动着哈尔滨的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
王强表示,哈籍鸳鸯从一开始发现的8只到现在的新出生千余只,这表明野生鸳鸯正在逐渐的适应城市生境,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鸟类栖息地,导致鸟类栖息地出现破碎化、片段化现象,但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加强人与鸟类和谐共生的宣传,也能为城市野生鸟类提供新的生机。
根据他们的研究记录,目前,哈尔滨主城区多个地点发现有野生鸳鸯繁殖,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园、马家沟河沿岸(植物园—和兴路段)等区域,其中哈医大院里已经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监测到野生鸳鸯繁殖,研究人员通过鸳鸯佩戴卫星追踪器发现,哈医大院里的鸳鸯种群和兆麟公园的种群在夜栖地和活动范围上并没有重叠。兆麟公园鸳鸯繁殖种群在哈尔滨市主城区最大,但是随着其他地点出现繁殖种群,未来哈尔滨鸳鸯种群数量可能进一步扩大。
哈尔滨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哈市有约450余种陆生野生动物,其中包括345种鸟类、78种兽类、16种爬行类和11种两栖类。更令人欣喜的是,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梅花鹿等纷纷在这里“落户”繁衍。此外,还有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如白枕鹤、鸳鸯、小天鹅、马鹿等,以及40种黑龙江省级保护动物如普通夜鹰、短棘猬等生活在哈市。
野生动物种类的增多和种群的扩大,得益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市民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且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栖息地恢复及人类文化和情感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落籍”哈尔滨,与冰城人和谐相处、共同成长。
来源 | 哈尔滨日报记者 王骁 哈尔滨手机记者 尹昭华 车春虎 手机记者刘俊华 马晓彪 侯松涛 史敏捷 王波
编辑 | 李楠
审核丨张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