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 主任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 支撑系统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科研动态
    • 精选论文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传媒扫描
    • 合作交流
  • 其他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招聘启事
    • 联系我们
  • 专栏
    • 学术期刊
    •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 文献资源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专题
    • “黑土良仓”科技会战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 二十大学习
    • 建党百年
    • 抗击新冠病毒
    •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60周年所庆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十九大专题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
    • 热烈庆祝东北地理所成立50周年
    • 自力更生?抗震救灾
    • 创建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研究所宣传专栏
    • 创先争优
    • 一三五专栏
    • 东北地区抗洪救灾专题数据集
    • 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活动
    • 深切缅怀刘兴土院士
  •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 综合管理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东北地理所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东北地理所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现拥有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李向楠

        副所长、农业技术中心主任

      • 刘俊杰

        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 邹文秀

        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主任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简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农业技术中心)前身为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我们希望与长期以来关注...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支撑系统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黑龙江省呼玛寒温带植物种质资源保育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农业技术中心现有各类职工130余人,6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包括国家杰青1人、中国科学院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博士后
  • 科研成果
    • 概要
      农业技术中心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形成了基于地表系统过程的农业生态学自主创新体系。在大豆分子育种方面,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 ,揭示大豆光周期反应的本质,阐明了大豆适应高纬度与低纬度的不同分子机理。发表SCI学术论文337篇,发表CSCD学术论文456篇,其中在Science 、 Nature Genetics 、 PNAS 、 Plant Cell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粮食需求解决途径与挑战、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研究、水稻抽穗期和抗逆基因功能解析等成果。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农业技术中心举办“认知黑土、爱护生物、守护大粮仓”科普宣传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东北地理所开展公众科学日“走进实验室”科普主题活动
      • 东北地理所科研人员为长春市中小学生做科普报告
      • 东北地理所举办“地球一小时”科普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 【科普中国】守护中国大粮仓:科学用养黑土地是关键
      • 【科学大院】黑土保卫战: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 【科学大院】要唠生物多样性,土壤可就不困了啊
      • 甲虫的硬壳是怎么来的?
      • 【中科院之声】森林健康可评估 多源遥感显神通
      科普图片/视频
      • 一粟一天堂
      • 一花一世界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信息公开工作2023年度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信息公开工作2022年度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 综合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科学传播

      • 科普资源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 主任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 支撑系统
      • 服务中心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动态>传媒扫描
传媒扫描

【经济参考报】“北种南繁”成趋势 “农业芯片”加速强化——黑龙江种业振兴一线观察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发布时间:2024-05-24   |  【 大  中  小 】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春耕时节的黑龙江,一粒粒种子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记者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绥化、大庆等地调研发现,经过多年南北循环接力,种业企业“北种南繁”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已实现从研发到生产的无缝衔接,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加快了种业国产化进程,但在种质、品种、科研等方面仍显不足,种业振兴还需闯过多道“关卡”。

“北种南繁”模式走向成熟

一粒种子破土向上,承载着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富尔农艺有限公司实验室,一盒盒玉米种子培养基在冷藏柜中排列整齐,技术人员正把从海南南繁基地带回来的授粉的果穗进行剥胚后放到培养基里,移栽到大棚中培育后,近期将播种到水田中。

“我们在三亚市南滨农场拥有200亩稳定的育种基地,用于大豆、玉米、水稻的南繁育种加代、种子高倍繁殖和单倍体育种,加快品种选育进程。”富尔农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光明说。

钱光明所说的“南繁”是指纬度较高的北部地区利用我国海南等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从事农作物品种选育、亲本繁育、种质鉴定和种子生产等活动。

钱光明告诉记者,南繁可以加代缩短育种周期、扩繁珍稀资源,通过配制杂交组合,培育出北方不容易完成的组合类型。

据了解,成立于1993年的富尔农艺有限公司1998年开始南繁工作,现保存寒地大豆种质资源4815份,自主研发和联合育成新品种235个。

位于大庆市林甸县的黑龙江林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专业从事西瓜、甜瓜科研育种、栽培研究和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时下正值春耕时节,厂房内、大棚里、田野上,技术人员正加紧海南基地的西瓜种子栽培。公司总经理张保介绍,目前公司在全国20多个省1000多个县市建立了网络运营商及专卖店,公司在海南乐东县、甘肃酒泉市、新疆昌吉市、云南元谋县建立了稳定的科研育种和试验示范基地。“我们目前自主研发西甜瓜品种120个,以大果型西瓜品种林丰666为主打品种。”张保说。

这家公司除南繁育种外,明年将在林甸县继续投资繁育基地,扩大育种基地规模,育种冷棚数量可达60栋。“所有基地都运用了遗传与回交转育技术及分子标记技术,可以育成更多优秀的品种。”张保说。

“南方平均温度高,适合开花结果,有可能一年三次结果,有利于加快实验进度,选出更优秀的种子,并结出更多种子。现在几乎所有的育种企业都会进行南繁工作,这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也是一种潮流。”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二级研究员王新江说。

打造自强自立的种业新高地

“我们在海南进行大豆加代繁育,不仅仅是为了缩短育种时间,更是为了培育出更高产、更好吃的新品种,打造自强自立的国产化种业新高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人员李艳华介绍,黑龙江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长,每年长达半年封冻期。由于积温较低,作物一年一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的时间,这给育种工作带来很大制约。

为了缩短育种时间,几乎每年秋季,李艳华都会把种子从研究所所在的“中国优质大豆之乡”绥化海伦市带到海南繁殖,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种子带回来继续实验,这样可以增加一到两个生长季,育种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到一半。

李艳华从事寒地黑土区大豆育种研究工作30余年,培育出“东生”系列新品种17个,累计推广5000万亩,增产20亿斤,增加效益40亿元。她的团队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由于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外形圆黄、加工品质好,得到农民、粮商和加工企业的普遍认可,每市斤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0.1元到0.5元。

位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自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研发玉米中早熟、极早熟品种。作为国际级高新技术企业,他们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立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孙海霞饲草饲料工作室,还与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八一农科大学深度合作。近年,他们的科研团队通过南繁加代、种质资源研究创新、分子育种、单倍体育种、传统杂交组合配制及品种测试等专业化工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玉米品种10个,先后参加国家级、省级审定试验新品种20个。目前,这家企业每年繁育量超过200万斤,玉米品种远销吉林、辽宁、山西、河北等地。

“育种工作是比较辛苦的,田间育种要记录作物的生长特征,寻找想要培育和保存的性状。过去这项工作需要科研人员每天蹲守田里,‘一根笔、一杆秤、用牙咬、用眼瞪’,观察记录每一粒玉米的情况,耗时又耗力。如今,虽然可以通过专业仪器完成表型采集、数据处理、性状分析等全流程工作,全天候获得生长过程的实时数据,但许多工作仍离不开田间地头。”自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育种专家陈玉秀说。

“北种南繁是种业振兴的关键一步。政府一直鼓励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种业企业到海南等地建立南繁育种基地,加速育种过程,缩短育种年限,从中我们企业也受益很多。”绥化市盛昌种子繁育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超介绍,目前他们在海南省拥有试验田60亩,拥有自有育成审定品种及合作品种75个,以绥粳系列为主。目前,企业繁种面积达10万亩,每年可繁育(原)良种5万吨以上,达到了水稻种源自主可控。

数据显示,北种南繁加代选育推动了黑龙江省品种更新换代周期由过去的10年以上缩短到3至5年。南繁选育的各种作物种质资源达2万余份,骨干种质资源近千份,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种业振兴仍需“闯关夺隘”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而自主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记者调研发现,尽管我国种业数量庞大,类型繁多,但在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部分种子核心种源、新品种培育等方面仍有待突破。如何实现中国种业自主可控?

加强基因编辑、数字育种等前沿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种业发展目前仍处于以杂交选育为主的时代,需加大基础前沿科技的原始创新,在基因编辑、数字育种、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等前沿技术,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标记高通量分型、种子繁育与加工技术领域全力实现突破。”陈玉秀说,同时,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组建种业科技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用联动和科技资源融合发展。对种业关键技术实行清单式管理,在政策倾斜下推出关键技术突破奖励资金,推动联盟各主体通力协作,重点突破一批种业“卡脖子”问题。

近年来,黑龙江省多家种业企业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企业每年把产值的40%投入到科研中。”张保建议,企业不断加强种质资源研究创新、分子育种、单倍体育种、传统杂交组合配制及品种测试、南繁加代等专业化工作,推动种业振兴。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李艳华介绍,种质资源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需加强对珍稀濒危资源的抢救性收集保护,查清家底,确保资源不丧失。同时,强化种质资源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加快国外引种隔离检疫基础建设,强化生物安全措施,支持建立种质资源引进“绿色通道”。

在逐步推进种子审定程序简化、放宽审定条件基础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今年春耕期间,种子套牌侵权、假冒伪劣、销售未审定种子等现象时有发生,凸显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需从育种过程、种子加工到最终育种结果等环节,实行严格专利申请。”王新江说,同时,加大种业侵权惩罚力度,健全种业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分类监管、失信惩戒、综合联动机制,使假冒侵权、“仿种子”等问题得到遏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黑ICP备05001953号-1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38号 邮编:150081
电话:+86 451 86601328 传真:+86 451 86603736 Email:igahrb@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