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 主任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 支撑系统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科研动态
    • 精选论文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传媒扫描
    • 合作交流
  • 其他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招聘启事
    • 联系我们
  • 专栏
    • 学术期刊
    •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 文献资源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专题
    • “黑土良仓”科技会战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 二十大学习
    • 建党百年
    • 抗击新冠病毒
    •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60周年所庆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十九大专题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
    • 热烈庆祝东北地理所成立50周年
    • 自力更生?抗震救灾
    • 创建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研究所宣传专栏
    • 创先争优
    • 一三五专栏
    • 东北地区抗洪救灾专题数据集
    • 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活动
    • 深切缅怀刘兴土院士
  •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 综合管理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东北地理所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东北地理所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现拥有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李向楠

        副所长、农业技术中心主任

      • 刘俊杰

        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 邹文秀

        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主任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简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农业技术中心)前身为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我们希望与长期以来关注...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支撑系统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黑龙江省呼玛寒温带植物种质资源保育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农业技术中心现有各类职工130余人,6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包括国家杰青1人、中国科学院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博士后
  • 科研成果
    • 概要
      农业技术中心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形成了基于地表系统过程的农业生态学自主创新体系。在大豆分子育种方面,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 ,揭示大豆光周期反应的本质,阐明了大豆适应高纬度与低纬度的不同分子机理。发表SCI学术论文337篇,发表CSCD学术论文456篇,其中在Science 、 Nature Genetics 、 PNAS 、 Plant Cell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粮食需求解决途径与挑战、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研究、水稻抽穗期和抗逆基因功能解析等成果。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农业技术中心举办“认知黑土、爱护生物、守护大粮仓”科普宣传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东北地理所开展公众科学日“走进实验室”科普主题活动
      • 东北地理所科研人员为长春市中小学生做科普报告
      • 东北地理所举办“地球一小时”科普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 【科普中国】守护中国大粮仓:科学用养黑土地是关键
      • 【科学大院】黑土保卫战: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 【科学大院】要唠生物多样性,土壤可就不困了啊
      • 甲虫的硬壳是怎么来的?
      • 【中科院之声】森林健康可评估 多源遥感显神通
      科普图片/视频
      • 一粟一天堂
      • 一花一世界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信息公开工作2023年度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信息公开工作2022年度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 综合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科学传播

      • 科普资源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 主任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 支撑系统
      • 服务中心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科学传播>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什么?植物多掉几片叶子也能导致全球变暖?

来源:蒋磊 指导老师:宋艳宇

来源:蒋磊 指导老师:宋艳宇   |  发布时间:2020-07-08   |  【 大  中  小 】

  全球变暖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极端天气,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都与全球变暖有着脱不了的干系。我们都知道,人类活动引起的CO2浓度升高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元凶”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CO2浓度升高其实还和土壤里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鲜为人知的现象——激发效应,有着重要联系。那究竟什么是激发效应呢?

1.什么是激发效应?

  当植物的枯枝落叶、根系分泌物及凋落物中的易分解物质进入土壤后,会在短时间内促进或者抑制土壤中原有有机碳的矿化并释放CO2,这一现象便是激发效应。其中,促进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并释放CO2的过程叫做“正激发效应”,抑制原有有机碳矿化的过程叫做“负激发效应”。也就是说,在一些情况下,一片小小的叶子掉落到土壤中,就能使土壤受到刺激,使原土壤释放出更多的CO2,从而促进全球变暖。

  当然,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调节能力,能够保持CO2吸收和释放之间的平衡。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落叶会增加,而落叶引发的正激发效应会加速土壤中的碳损失,打破土壤碳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使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进而加剧全球变暖。因此,激发效应与全球变暖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纠葛”。

图1: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根际地球化学循环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图2:根际、碎屑周际和动物通道是土壤激发效应发生的最主要部位。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所以,研究土壤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强度,对于了解全球变化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激发效应却是一个“磨人的小妖精”,当落叶等中的易分解有机质进入土壤后,它时而引发正激发效应,时而又引发负激发效应。脾气古怪,令人难以捉摸。那么产生激发效应的机制又是什么呢?

2.产生激发效应的机制是什么呢?

  虽然激发效应令人难以捉摸,但是,这些都难不倒我们聪明的科学家们。经过科学家们的潜心研究,最终发现影响土壤激发效应的“幕后黑手”原来是土壤微生物。

图3:土壤微生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从左到右依次是:细菌、真菌、放线菌)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分解者,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CO2的过程就是这些微生物为获取营养和能量,满足自身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需求引起的。落叶等中的易分解有机质进入土壤后,会增加土壤微生物的食物来源,从而作用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

图4:土壤激发效应的机制(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通常来讲,对激发效应微生物机制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协同代谢”机制,一种是“碳矿化”机制。

  “协同代谢”(co-metab-olism)机制

  在解释“协同代谢”机制前,我们必须明确两个概念:“r生存策略微生物”和“K生存策略微生物”。r生存策略微生物(主要为细菌)一般只“吃”落叶等中的易分解有机碳;K生存策略微生物(主要为真菌)既可以“吃”落叶中的易分解有机碳,又可以“吃”土壤中原有的难分解有机碳。

  “协同代谢”机制就是当植物落叶等中的易分解有机碳进入土壤后,r生存策略微生物首先利用这些碳源合成一些酶等物质,使土壤有机质中的难分解物质聚合,促进K生存策略微生物“吃掉”这些难分解有机碳,从而形成激发效应,释放CO2。换句话说,“协同代谢”机制就是“r”和“K”这两个好兄弟分头觅食,密切合作的过程。

图5:“协同代谢”机制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氮矿化”(N-mining)机制

  当植物落叶等中的易分解有机碳进入土壤后,微生物以这部分碳为食,但是总是吃碳使微生物有点儿营养不良,需要补充氮等其他营养元素,于是微生物转而分解土壤中的原有有机质来释放氮等营养元素,从而满足自身对氮的需要,因此引发了正激发效应,促进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和CO2的释放。

图6:“碳矿化”机制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3. 激发效应受什么影响呢?

  在大自然中,许多因素都能够影响土壤激发效应的方向和强度。这些因素主要有: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团粒结构、养分状况、水分含量、pH等。那我们接下来就看看它们是如何影响的吧。

  植物会通过改变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和数量来影响激发效应。

图7:植物根系分泌物影响激发效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土壤动物(原生动物、节肢动物、线虫等)通过释放分泌物、啃食植物根系、捕食根际微生物影响微生物与植物对养分的竞争等来影响激发效应。

图8:土壤动物(图片来源于网络)

  土壤团粒结构也会对激发效应的方向产生影响。科学家在1-2 mm大小团粒中观察到了正激发效应,而在0.25-1 mm的团粒中观察到了负激发效应。

图9:土壤团粒结构(图片来源于网络)

  土壤养分,特别是氮元素,可以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及根系与微生物对养分的竞争,从而影响激发效应。另外,氮的形态(氨氮或硝氮)也会影响激发效应的强度和方向。

图10:氮对激发效应的影响(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土壤水分可以直接改变微生物活性和植物的生长状况。通常较高的土壤含水量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激发效应,但是水分过多或者过少都不利于微生物分解利用土壤有机质。水分过少会限制矿质元素和有机质的溶解,而水分过多又会形成厌氧的淹水环境,抑制多种氧化酶和好氧微生物的活性。

  土壤pH可以通过影响微生物的组成、植物根系的生长和伸长、菌根的共生等影响激发效应的大小。一般土壤pH为5-8时微生物和胞外酶具有较高的活性,易于产生较强的激发效应。

图11:土壤激发效应与pH(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关于土壤激发效应的更多秘密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经过这篇文章的介绍,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对土壤激发效应有所了解。小小的几片落叶竟也能促进全球变暖,可见,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花草,共同守护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

(作者:蒋磊 指导老师:宋艳宇)

 

  参考文献

  1.尹华军,张子良,刘庆.森林根系分泌物生态学研究:问题与展望[J].植物生态学报, 2018,(11):1055-1070.

  2.孙悦,徐兴良,Yakov K.根际激发效应的发生机制及其生态重要性[J].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1):62-75.

  3.魏圆云,崔丽娟,张曼胤,等.土壤有机碳矿化激发效应的微生物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19,38(4):278-287.

  4.袁红朝,王久荣,刘守龙,等.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根际激发效应研究中的应用[J]. 同位素,2018,31(1):60-66.

  5.Wang X J, Tang C X. The role of rhizosphere pH in regulating the 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availability of soil-derived nitrogen to plants[J]. Annals of Botany, 2018, 121(1): 143-151.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黑ICP备05001953号-1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38号 邮编:150081
电话:+86 451 86601328 传真:+86 451 86603736 Email:igahrb@ig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