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 主任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 支撑系统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 新闻动态
    • 重要新闻
    • 科研动态
    • 精选论文
    • 综合新闻
    • 党群工作
    • 传媒扫描
    • 合作交流
  • 其他
    • 通知公告
    • 学术报告
    • 招聘启事
    • 联系我们
  • 专栏
    • 学术期刊
    •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 文献资源
    • 数据中心
      • 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黑土与湿地分中心
      • 东北亚资源环境大数据中心
  • 专题
    • “黑土良仓”科技会战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 二十大学习
    • 建党百年
    • 抗击新冠病毒
    •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60周年所庆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十九大专题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
    •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
    • 热烈庆祝东北地理所成立50周年
    • 自力更生?抗震救灾
    • 创建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研究所宣传专栏
    • 创先争优
    • 一三五专栏
    • 东北地区抗洪救灾专题数据集
    • 群众路线主题实践活动
    • 深切缅怀刘兴土院士
  •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 综合管理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东北地理所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
  • ARP
  • 内网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东北地理所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现拥有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现任领导
      • 李向楠

        副所长、农业技术中心主任

      • 刘俊杰

        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 邹文秀

        农业技术中心副主任

      主任致辞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简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农业技术中心)前身为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2002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我们希望与长期以来关注...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支撑系统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黑龙江省呼玛寒温带植物种质资源保育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概况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农业技术中心现有各类职工130余人,6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包括国家杰青1人、中国科学院重要人才计划入选者7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1人、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
      • 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院级人才
      • 兴土人才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特别研究助理
      • 博士后
  • 科研成果
    • 概要
      农业技术中心主要任务是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形成了基于地表系统过程的农业生态学自主创新体系。在大豆分子育种方面,首次克隆了控制大豆开花期的最大位点基因E1以及控制大豆长青春期性状的经典基因J ,揭示大豆光周期反应的本质,阐明了大豆适应高纬度与低纬度的不同分子机理。发表SCI学术论文337篇,发表CSCD学术论文456篇,其中在Science 、 Nature Genetics 、 PNAS 、 Plant Cell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粮食需求解决途径与挑战、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研究、水稻抽穗期和抗逆基因功能解析等成果。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东北地理所是1978年恢复学位制度后,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生态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导师介绍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农业技术中心举办“认知黑土、爱护生物、守护大粮仓”科普宣传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办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活动
      • 东北地理所举行中科院第十七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 东北地理所开展公众科学日“走进实验室”科普主题活动
      • 东北地理所科研人员为长春市中小学生做科普报告
      • 东北地理所举办“地球一小时”科普活动
      科普文章
      • 【科学大院】如何保护黑土?有一个“偷懒”的办法
      • 【科普中国】守护中国大粮仓:科学用养黑土地是关键
      • 【科学大院】黑土保卫战: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 【科学大院】要唠生物多样性,土壤可就不困了啊
      • 甲虫的硬壳是怎么来的?
      • 【中科院之声】森林健康可评估 多源遥感显神通
      科普图片/视频
      • 一粟一天堂
      • 一花一世界
  • 信息公开
    • 工作信息

      相关规定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年度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信息公开工作2023年度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信息公开工作2022年度报告

      组织机构

      • 工作机构
      • 监督机构
      主动公开

      基本信息

      • 单位概况
      • 机构设置
      • 现任领导
      • 发展规划

      规章制度

      • 机构管理
      • 科研活动管理
      • 人事教育管理
      • 综合管理

      科学研究

      • 研究成果

      财政经费

      • 预算决算

      人事人才

      • 人才队伍
      • 招生与培养
      • 人才招聘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院地合作

      科学传播

      • 科普资源

      年度统计与出版物

      • 出版物
  • 首 页
  • 中心介绍
    • 机构简介
    • 主任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园区风貌
  • 机构设置
    • 科研系统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寒地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 黑龙江省黑土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管理系统
      • 综合办公室(含党委办公室)
      • 科研计划与财务处
      • 人事教育处
    • 支撑系统
      • 服务中心
      • 《土壤与作物》期刊编辑部
    • 野外平台
      • 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
  • 人才建设
    • 院士
      • 院士
      • 双聘院士
    • 国家基金委人才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院级人才
      • 关键技术人才及技术支撑人才
      • 区域发展青年学者
      • 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兴土人才
      • 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类
      • 成果转化类
    • 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 支撑系统
      • 管理系统
    • 特别研究助理
      • 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学科组群)
      • 黑土区农业生态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盐碱地农业研究中心(学科组群)
    • 博士后
      • 中科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 中科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 概要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应用技术
    • 标准
  • 研究生教育
    • 概况
    • 招生信息
      • 招生简介
      • 博士招生简章
      • 博土招生目录
      • 硕土招生简章
      • 硕土招生目录
      • 硕土推免生及直博生公告
      • 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相
      • 硕士试题下载
    • 导师介绍
      • 博士导师
      • 硕士导师
    • 研究生会
    • 管理制度
    • 表格下载
      • 招生用表格
      • 学籍用表格
      • 论文与学位用表格
      • 教师用表格
      • 毕业
      • 联合培养表格
      • 其它
  • 党群园地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 科普文章
    • 科普图片/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在线申请-公民
      • 在线申请-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
  1. 当前位置:首页>其他>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学术报告

来源:

来源:   |  发布时间:2012-08-29   |  【 大  中  小 】

题目:The DNA “Jigsaw Puzzle” Structure Model” (重建生物学分子基础:DNA “拼图”结构学说)

报告人: 张 洪 斌 教授(Texas A&M University)

时间:2012.9.10日9:30

地点:哈区六楼会议室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大豆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

专家简介

张洪斌,美国德克萨斯A&M 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主任和德克萨斯 A&M 大学GENEfinder基因资源中心主任。1982年获中国河北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学士;1984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遗传学硕士;199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遗传学博士。1991 – 1993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 (Davis) 和美国德克萨斯A&M 大学植物基因学方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 - 1995 在美国德克萨斯 A&M 大学做基因组学助理研究员。1996 年至今先后在美国德克萨斯 A&M 大学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植物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主任,德克萨斯 A&M 大学基因资源中心主任;任遗传学、植物分子与环境科学、生物技术、植物遗传育种等学科教授, 博士生导师;历任所在系和学科、学科教学大纲、教授招聘、教研奖励、研究生招生、教授职称评审等委员会会员和执委会主任委员。

·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Genomics》(2006 – 2010) 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1989-1993)主编 (Editor-in-Chief); 《BMC Genomics》(2011-今)等多种杂志编委及编辑;

·20 次应邀在国际基因组学大会上做主题报告。75次应邀在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墨西哥著名大学或科学研究院做科学专题报告,如美国的Stanford University、英国Cambridge University、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澳大利亚的University of Sydney、墨西哥的Centro de Investigacion Cientifica de Yucatan 和我国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中国水科院和中国热带农科院等。

中国专业活动: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办第一、二和三届国外科学家咨询委员(2005年 - 现在)。

·中国科学院首席国外科学家咨询评审委员(1999年 - 现在)。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首席特聘国外科学家(2006 – 2010)。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首席特聘国外科学家(2007 – 现在)。

·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和吉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海外专家审议组成员;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庆大典科学家主席台观礼团成员;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典科学家主席台观礼团成员。

·于2000和2008年夏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海南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举办全国个人第一、二届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学习班。

·作为项目共同主持人或应聘专家先后参加了国家多项重大基因组研究项目。这包括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生所领导的我国第一个水稻基因组研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所领导的我国第一个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植物遗传和发育所领导的我国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项目, 由中国林业科学院领导的我国植物抗盐功能基因组研究项目,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领导的木薯基因组DNA测序项目和由吉林农大领导的吉林人参基因资源的研发和利用等。

在美国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

自1995年,作为项目主持人(PI)或共同主持人 (co-PI) 先后主持36项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农业部、美国能源部、美国卫生院、美国德州高教局资助的基因组研究项目,资金共计21,657,582美元。其中包括5个130万美元以上的美国国家重大项目。

张洪斌教授是现代植物基因组学、新兴系统生物学和新兴系统基因组学的创始人之一,对基因组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张洪斌实验室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 第一个提出并验证了DNA “Jigsaw Puzzle” (拼图)结构学说,首次从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和系统基因组学的角度解释生物遗传和进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DNA “Jigsaw Puzzle” (拼图)结构学说首次阐明构成基因组的各基本功能单位如基因、转座子、反转座子、微微星和低级重复序列 (low complexity repeats) 在基因组中的种类、多少、比例、排列、互作和序列的变异是生物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从而创建了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新理论。这一发现预计将革命性地改变我们现有的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和育种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2] 首先发现并验证了基因家族大小的变异是生物遗传和进化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重要遗传基础。这形成了生物遗传变异的第一大分子基础。

[3] 首先发现并验证了构成基因组的各基本功能单位在基因组中的排列与重排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第二大分子基础。

[4] 首先发现并验证了构成基因组的各基本功能单位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一个基因组就是一个系统。其相互作用和网络的遗传和变异形成了生物遗传(包括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的第三大分子基础。(构成基因组的各基本功能单位本身核苷酸序列包括基因突变是生物遗传变异的第四大分子基础)。

[5] 创建系统生物学理论,大规模、系统地决定生物各个基因的功能,各基因互作网络及性状发育和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创建了新的大规模、高效率基因克隆与研究体系,克隆了39个玉米高产优质性状基因。运用这一新的大规模基因克隆与研究体系,一个科学家一年可以克隆几百个新基因并决定其所控制形状的分子调控机理,其效率是现有基因克隆技术的1000多倍。现在,张实验室正在利用这一新的大规模基因克隆与研究体系克隆控制棉花纤维和油籽品质及产量和玉米籽粒品质及产量等性状的基因,解码棉花和玉米高产优质的分子机理,解码玉米高产优质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并开始用于人类癌症分子机理和分子治疗研究。

[6] 在世界上领导和创建了现代基因组学核心技术体系 - 大片段DNA重组理论和技术体系。包括大片段DNA提取、大片段DNA克隆、BAC和BIBAC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和技术体系已成为现代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世界上广泛用于基因组和其他生命科学研究。利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张实验室为植物、动物、昆虫、海洋生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物种构建了200多个BAC和BIBAC基因文库,约占全世界相关基因资源库的65%以上。

[7] 在世界上领导和创建了现代基因组学核心技术体系 - 基因组物理制图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些理论和技术体系目前已成为现代基因组学和生物学研究的另一核心技术,在世界上广泛用于动植物基因组物理制图和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利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张实验室为13个动植物物种构建了基因组 BAC/BIBAC物理图,约占全至今世界发表的基因组物理图的30%左右。

[8] 创建集分子育种、基因克隆和分子农业一体的“一石多鸟”新的、快速高效的科研和技术平台,快速高效培育新品种、新品系,克隆新的,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基因。

[9] 领导和参加了美国Phytophthora和火鸡全基因组DNA测序。

[10] 破解了小麦属和棉花属物种进化和多倍体种起源。这些结果目前已广泛用于世界上小麦属和棉花属物种的进化和多倍体种起源。

[11] 定位和图位克隆了西红柿果实脱落基因(j1和j2)。

[12] 绘制了鹰嘴豆基因组遗传图,物理图,并定位了其主要农艺性状基因等。

张洪斌教授共计发表了318 篇科学研究论文和报告。其中在国际著名的科学期刊上,如《Nature》, 《Science》,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Genome Research》, 《Nucleic Acids Research》, 《 Nature Protocols》,《 PLoS Biology》  等发表96 篇SCI研究论文,编写5 本专业教材,参加编写10 部世界著名的教科书和1部由10位诺比尔奖获得者联合组织的著名《分子细胞生物学与分子医学百科全书》,10 篇科学大会论文集研究论文,2篇编辑审阅研究论文,28 篇研究论文现已投稿或准备投稿,在国际大会上发表166篇研究论文报告及摘要。获得美国专利2项;4项专利在申请。创建并推广了三项基因组学和生物学研究核心技术:大片断DNA分离和重组技术(MP Zhang et al. 2012),BAC和BIBAC克隆和基因文库构建技术 (H-B Zhang et al. 2012) 和全基因组物理制图技术 (Y Zhang et al. 2012)。在GenBank 注册38,442个基因或DNA序列。

10篇代表学术论文:

1.Zhang H-B, Scheuring CF, Zhang MP, Zhang Y, Wu C-C, Dong JJ, Li Y. 2012. Construction of BIBAC and BAC libraries from a variety of organisms for advanced genomics research. Nature Protocols 7:479-499(Impact factor = 8.362).

2.Dalloul RA, et al. Zhang H-B. 2010. Multi-platform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of the domestic turkey (Meleagris gallopavo): Genome assembly and analysis. PLoS Biology 8:e1000475 (Impact factor = 15.699).

3.Zhang H-B. 2007. Map-based cloning of genes an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I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Plant Genomics, Vol. 1: Genome Mapping. C. Kole and AG Abbott (eds.). Science Publishers, New Hampshire, USA. pp. 229-267.

4.Wu C, Sun S, Lee M-K, Xu ZY, Ren C, Zhang H-B. 2005. Whole genome physical mapping: An overview on methods for DNA fingerprinting. In: The Handbook of Plant Genome Mapping: Genetic and Physical Mapping. Meksem K and Kahl G (eds.). Wiley-VCH Verlag GmbH, Weinheim, Germany, pp 257-284 (Note that all other authors were postdoctoral associates of Zhang).

5.Tyler BM, et al. Zhang H-B. 2006. Phytophthora genome sequences uncover evolutionary origins and mechanisms of pathogenesis. Science 313: 1261-1266 (Impact factor = 29.747).

6.Wallis JW, et al. Zhang H-B. 2004. A physical map of the chicken genome. Nature 432: 761 – 764 (Impact factor = 36.101).

7.Wu C, Xu Z, Zhang H-B. 2004. DNA Libraries. In: Encyclopedia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and Molecular Medicine. Meyers RA (ed.). Vol. 3 (2nd Edition). Wiley-VCH Verlag GmbH, Weinheim, Germany, pp 385-425 (Note that all other authors were postdoctoral associates of Zhang).

8.Wu C, Sun S, Nimmakayala P, Santos FA, Springman R, Meksem K, Ding K, Lightfoot D, Zhang H-B. 2004. A BAC and BIBAC-based physical map of the soybean genome. Genome Research 14: 319-326 (Impact factor = 13.588).

9.Tao Q, Zhang H-B. 1998. Cloning and stable maintenance of DNA fragments over 300 kb in Escherichia coli with conventional plasmid-based vectors. Nucleic Acids Res. 26: 4901-4909 (Impact factor = 7.836).

10.Dvorak J, Zhang H-B. 1990. Variation in repeated nucleotide sequences sheds light on the phylogeny of the wheat B and G genom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87: 9640-9644 (Impact factor = 9.771).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黑ICP备05001953号-1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路138号 邮编:150081
电话:+86 451 86601328 传真:+86 451 86603736 Email:igahrb@iga.ac.cn